上瘾”二字绝大多数人都避之不及,很多与“瘾”相关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是,现今不少看似便利的电子设备,正让我们产生一种难以察觉的上瘾行为。
手机、iPad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认为生活因它们变得高效、便利,迈向科技生活的时候,一种新的上瘾模式正潜伏在我们周围——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与烟酒、酒瘾不同,它波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更难以察觉,因此,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加严重。
1.难以察觉的“行为上瘾”
我们每天在手机娱乐上消耗多少时间?真实情况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统计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旗下AppOptix的一组数据显示:安卓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要解锁65.8次(排除睡觉时间等),累计看屏幕的时间为4小时。
我们再来看看时下比较火热的短视频APP。企鹅智酷的一组数据表明,大约22%的抖音用户每天使用该应用超过1小时,平均每人每月有13.5天会打开这个应用。
为什么我们这么热衷于手机及APP?有人说:搞笑有趣的视频内容,全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是抖音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但是,这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一款“有趣”的产品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
其实,我们沉迷于某一款产品,是因为这些产品在设计上促使我们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产生快乐的体验。为了再次获得这种体验,不得不长时间、反复使用产品,渐而产生依赖性,即——行为上瘾。
玩手机、玩游戏与吸烟、吸毒的机制是一样的,都是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绝大多数人类行为,都是为了持续获得更多更持久的多巴胺。但是超过可控范围,就会产生危害。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人把手机、iPad当作一种时尚、潮流,把孩子很小就能运用手机当作一种本事,这就使行为上瘾有极大的隐蔽性,很难被人察觉、制止。
2.行为上瘾对孩子有哪些负面影响?
当我们把不断更新的电子设备当做一种潮流时,当我们在专卖店彻夜排队只为新品发布时,生产这些设备的人是如何看待电子产品的?一些精英人士如何看待电子产品?
乔布斯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承认,他的孩子从来没用过iPad。美国《连线》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对家里每一台设备都设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他的5个孩子从不准在卧室里使用屏幕。
这说明,不少人知道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危害,从而限制他们的使用时间。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默勒博士曾做过一个“不插电”实验,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停用任何电子设备,结果半数学生没有完成实验任务。
这个实验在世界各地重复进行,包括中国、香港、黎巴嫩等,学生都难以放下他们的电子设备,没有电子设备的日子里,全球一半的参加者连一天都忍受不了。由此可见,电子产品已经逐渐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活。
如果孩子过早地有了行为上瘾(网络游戏或手机APP)的症状,会对其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行为上瘾主要有4个方面影响:
1.强迫社交:如果孩子不玩电子产品,没人和他玩;
2.忽略线下:孩子会觉得,真实世界的生活不重要;
3.早熟:过早的涉入成年人的话题,缺失童真快乐;
4.游戏成瘾:孩子对游戏成瘾性抵抗力极弱,也是家长最担心地问题。
同时,任何上瘾症状最严重的危害是丧失了继续还是停止相关行为的自主选择能力(失控),即使意识到不良后果,也难以停下来。青少年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他们对游戏或手机产生上瘾,他们将更难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美国13岁男孩贾斯汀在学校上了一门有关网络成瘾综合征(英文缩写IAD)的课程,IAD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贾斯汀列举了3项IAD症状:
1.一上网就停不下来,无法用理智来控制上网时间;
2.如果增加上网的时间,就有心满意足的感觉;
3.不上网时感觉焦躁不安,易怒,情绪低落。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多青少年在对网络产生行为上瘾后,很难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理性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上瘾行为更进一步的消极后果,可能是由于失控导致的犯罪行为或法律问题,造成人身损害或经济损失,甚至情绪创伤。青少年为了上网进行偷窃等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3.如何帮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
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和韩国,大约十分之一的10-19岁孩子对网络游戏成瘾。既然行为上瘾有诸多危害,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把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学习、成长、运动等有意义的事情上?
远离行为上瘾主要有3种方法:
1.多参加自然状态下的交流活动;
2.家长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沟通;
3.限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第三种方法最好理解,三岁以前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电子屏幕。第二种方法重点强调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最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互动。
如今,很多家长越来越多地使用微信与孩子沟通,但是这会压抑孩子的心理活动——电子屏幕没有办法很好地传递双方的感受。
第一种方法需要家长跟多的时间与精力,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他们意识到,想要获得成功或快乐并非易事,那些容易获得的快乐,并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在自然状态下与陌生人沟通,也能培养孩子解读他人情绪的能力,从而更加在乎他人的感受而非自己的喜好。
有一个关于青少年提升社交互动质量的实验,研究人员把一群小孩集中到郊外的夏令营,期间不准携带任何电子产品。几天里,孩子们做了两次“非语言行为诊断分析”测试——解读陌生人的情绪状态。
在露营开始前,测试结果并不理想;但是露营结束后,正确率提升了很多。因此,研究人员得到一个结论:孩子在提升社交互动质量上面,在自然环境里多跟同伴相处,比用1/3的时间守着发光的屏幕表现得更好。
好的营地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还能提高学习能力。启行夏校脑科学专家Mary表示:当我们学习新事物时,神经通路会变得更强大,越是使用遇见新鲜事物建立的神经通路,学习能力就会越强,记忆力也会更强。
换言之:越接触、学习新鲜事物,青少年的学习能力、记忆力会越强——这也是启行营地设计多元化、多种类课程的原因。同时,在课程设计正规的营地,孩子还能锻炼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力、运动能力等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的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有行为上瘾的类似症状,参加营地是否也有用呢?
4.如何减轻孩子行为上瘾的症状?
改变环境是减轻行为上瘾的关键,远离上瘾行为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远离那个环境。所以,多带孩子参加营地项目能让孩子有效地远离“上瘾源”,从而帮助他们缓解上瘾症状

当然,多参加户外活动也可以做到类似的效果,关键是远离曾经上瘾的环境。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叫作艾萨克的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位于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但是他痴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当他接受治疗渐渐走出网络游戏时,没有采取医疗者的建议,回到了美利坚大学,结果他的“网瘾”又犯了。最后,他痛定思痛,离开了华盛顿。
这个案例相对极端,但是充分说明了远离上瘾环境的意义。在越南战争时期,大部分美军士兵都曾被人兜售过海洛因,但是这些士兵回到美国时,总体的吸毒复发率只有不到5%。
因此,“去营地,发现更精彩的世界”并不只是一种口号,多元化的课程体验能打开新的神经元通道,能让我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能远离电子产品上瘾的环境,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生活、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营地见!

参考资料:
1.《樊登读书会:欲罢不能》
2.《刷屏时代,无处不在的行为上瘾》
3.《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4.《玩抖音停不下来?你可能已经“行为上瘾”了》
5.《减少手机依赖,首先要明白是什么绑架了我们?》
6.《研究发现安卓用户日均解锁手机65次:累计亮屏4小时》
图片来源:免费图片网站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