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难吗?中国小学生在日本完胜
启行君 发布于 2019-07-08 15:15:44
阅读数:2189

近日,关于“垃圾分类”的热点引爆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只有上海人知道你是什么垃圾#、#上海垃圾分类个人扔错罚款#、#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等话题登上热搜榜。治理环境污染 就从做个“拎得清的人”开始 在微博上,“拎得清”一词又有了新释义。


有网友戏谑到,除了房价外,第一次享受到“一线城市”的待遇。


#上海垃圾分类个人扔错罚款#这一话题的阅读量已达到4.6亿。

在上海,仅以浦东新区惠南镇为例,总面积65.78平方公里、人口近31万的惠南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约230吨,建筑装潢垃圾存量50000吨、日产200吨。 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 治理环境污染,从垃圾分类开始;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 记者获悉,到2020年底,将有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为什么垃圾分类难倒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因为这件事儿,没有从娃娃抓起。 夏令营中的较量 垃圾分类  启行在行动 最近的热搜词,除了“垃圾分类”“上海”之外,还有一个国家被反复提到——日本,从那儿进口的垃圾桶具有大容量、干湿分离、分类收纳、可移动等多种功能,在某宝上销量极好,可谓缓解了上海人民的燃眉之急。


网友“电台秋月”在博客中提到,在日本时,为它整洁精致和国民自觉程度,感到震惊……这一切都源自日本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 奇怪的是,日本的街道恰恰是没有垃圾桶的。 其实日本人早已习惯了街道没有垃圾桶。在出门时,他们都会在包包里放几个垃圾袋,以备不时之需,也会把垃圾带回家,再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为防止随地乱扔,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并罚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 在日本的启行阿那亚北海道营地,工作人员Jenny在日志中写到: 听说国内已经开始执行垃圾分类了?不会分?很纠结?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为了帮助小营员们更好地建立环保意识和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文化,孩子们在营地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垃圾分类大作战》。


在日本,根据地区不同,垃圾分类的标准也会有差别。一般有“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塑料垃圾”“资源物资”等分类,每种分类下还有细分的类别,且不同种类的垃圾可投弃时间也不同。


启行阿那亚日本营地的小营员们分工合作,一边仔细阅读垃圾分类的标准,一边将袋子里的垃圾放在对应的盒子里。



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把晒好的饮品盒用剪刀剪开,方便收集。



一次就成功的小营员欢呼着跑去协助别的小组,没有分类正确的孩子们在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尝试。


在启行的阿那亚北海道营地中便能感受到:一次小小的垃圾分类挑战里,也融合了体验式学习的方法。 通过教育资源的全球链接,启行致力于培养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 不单单在日本,不仅限于垃圾分类这件事,启行会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中国,分享给国内的小营员们,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元的营地生活中,游戏体验,学习观察,不断收获,实现成长。 关于垃圾分类 “菊与刀民族”的高素养是如何炼成的 许多留学生和游客也表示,到日本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垃圾分类。 日本的垃圾分类在家庭以及学校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举一个日本小学生清洗牛奶盒的例子,严格执行繁琐的清理过程,就是是日本素质教育的细微具体之处。 在教室里,小朋友们把牛奶盒里的牛奶喝得干干净净。 1、接下来,大家排好队,在装有水的桶里汲水来清洗牛奶纸盒(注意:不是在水龙头下洗哦,那很浪费水的),一个接一个地清洗; 2、把洗好的牛奶盒水倒干净以后,放在通风透光处晾晒; 3、第二天,把晒好的牛奶盒用剪刀剪开,方便收集; 4、工作人员来收集同学们的牛奶盒。 日本学校提升孩子的保环意识可谓尽心尽力。 先说说小学生垃圾分类手册。 “万物皆可循环利用”是日本人秉承的垃圾处理原则。这一原则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多了一份用心。 每年,日本的小学都会分发当地的垃圾分类手册,并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 在东京荒川区,小学生们可以从垃圾分类手册中了解到,近5年,当地的垃圾总量在逐渐减少,平均每人每日生产552克垃圾(约等于9个鸡蛋)。 看似不多的数据,乘以人口总数(21万人)还是很庞大的一个量。 东京中央区的小学生垃圾分类手册,则以图画的形式展示了生活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非常通俗易懂。 “垃圾清理”亲子活动会在日本不定期举行。 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教下一代的,从出生开始就要学起。 在东京闹市区内,设置了19家垃圾分类厂。在多摩区,一所垃圾处理厂占地约3万5千平方米,每日燃烧约226吨废弃物,每年约6万吨。 这里会时常举办参观活动,为前来的家长和孩子讲解垃圾处理过程,鼓励市民们循环利用,不要丢弃浪费。 在厂里,参观的过程也是科普的过程,沿着安全线路,亲子参观团来到了监视间。这里的工作人员会向孩子们讲解,近900度的高温会抑制燃烧垃圾时产生的有害气体。 接下来的参观地点是垃圾放置坑,参观者可以隔着玻璃窗看到,大型抓斗起重机将垃圾抓起,送进焚烧炉。 参观垃圾处理厂的意义在于,启发孩子们思考垃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他们形成节能环保、废物利用的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垃圾分类从“节约食物”做起。 在日本的每个小学里,都会向学生们分发“食物损失削减手册”。 低学年适用的手册以卡通连环画的生动形式,再现了日常生活里的食物浪费。 翻开手册的最后一页,对孩子们写道:“一点不剩吃干净,小盘子闪闪发光。” 高学年适用的手册则更为详尽,内容包括食品损失的原因、减少方法和一些数据:18%的食物损失来源于食品过期,27%的源于食物浪费,55%来源于做饭时产生的食材边角料。 看到这些,我们很难不去想,在致使食物损失的各个环节,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除此之外,手册里还有具体到生活细枝末节处的小贴士:如何减少厨余垃圾中的水分?切各类蔬菜如何浪费最少?如何识别食品保质期? 2015年,《日本的学校午餐》这部纪录片不仅震慑了纽约的学校,更是在网络爆火,时常8分钟,播放量却高达1300万,成为全世界学习的范本。 它告诉所有人,吃饭不止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的事情。 纪录片中拍摄的学校是日本崎玉市的一所普通小学,主角是五年级的女孩玉。 玉所在的学校,除了有教室操场之外,还有自己的农场,高年级的学生负责在这里种植和收获蔬菜。 学校鼓励学生们亲自耕种,让孩子们体会到食物的可贵。校长认为:“这45分钟的午餐时间与数学课、英语课一样,具有教育意义。” 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孩子不仅吃到了健康、美味的午餐,还全程参与。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领取午餐时,每个班级的值班生都会大声地对食堂的厨师们说:“谢谢你们,为我们准备了美味的食物!” 在劳动与合作中,培养起了最初的责任感。这些在中国的夏令营——启行营地中同样能看到。 从饮食日常到海洋污染  你了解多少 网友“喜小力儿”在微博中写到,必须做一个拎得清的人,少吃了一顿外卖,多准备两个垃圾桶。


网友“可可君_Cathy”发微博称,垃圾分类让自己不但戒掉了外卖奶茶,也开始了健康的生活。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外卖、快递行业异军突起,与之相伴的有生活的便利与快捷,也有难以回收的塑料制品垃圾,经垃圾处理系统简单焚烧后,会产生大量废气,对环境产生污染。 据媒体报道,“外卖平台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让一些网民惊呼,原来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垃圾围城的参与者。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中规定:餐饮服务及配送服务,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事实上,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并非我国独有,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 世界经济论坛《新塑料经济学》报告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塑料的使用增加了20倍,预计未来20年将再增加一倍。 2月25日,英媒报道,在高纬度北极地区的鸟蛋中发现化学添加剂后,科学家就对塑料污染对世界最原始地区的影响,发出警告。 5月13日,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海底探险家维克托·维斯科沃公布了自己5月1日潜水探索细节,他创下了史上最深的单人潜水纪录的同时,也在海底最深处发现了令人沮丧的物品:塑料袋。人类对海洋的影响已经直抵海洋最深处。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已达到泛滥的程度,据估算已有一亿吨塑料垃圾倾倒进了海洋。科学家在鲸鱼等深海哺乳动物的内脏中发现了大量的微型塑料颗粒。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海洋中的塑料制品还会渗出有毒的化学添加剂等物质,影响一种光合细菌——原绿球菌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它们生产了全球10%的氧气。 治理环境污染  刻不容缓 塑料垃圾造成的海洋污染对动物存在巨大威胁,所有的物种都受到影响。 在北太平洋,30%的鱼会吃下塑料,这对它们是致命的。 而塑料中的毒素,最终则会回到人类的餐桌上。 人类的行为加之洋流导致塑料垃圾集中在一起,分布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印度洋中部,造成污染。 人们把海洋上漂浮的塑料垃圾整体称作“第七大陆”。 这些塑料垃圾都是一些难以辨认的物体,也包括常见的瓶盖和塑料袋。 在美国摄影师亨利·菲尔航拍的镜头中,我们以为看到了“自然奇观”。


事实上,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并非我国独有,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 世界经济论坛《新塑料经济学》报告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塑料的使用增加了20倍,预计未来20年将再增加一倍。 2月25日,英媒报道,在高纬度北极地区的鸟蛋中发现化学添加剂后,科学家就对塑料污染对世界最原始地区的影响,发出警告。 5月13日,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海底探险家维克托·维斯科沃公布了自己5月1日潜水探索细节,他创下了史上最深的单人潜水纪录的同时,也在海底最深处发现了令人沮丧的物品:塑料袋。人类对海洋的影响已经直抵海洋最深处。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已达到泛滥的程度,据估算已有一亿吨塑料垃圾倾倒进了海洋。科学家在鲸鱼等深海哺乳动物的内脏中发现了大量的微型塑料颗粒。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海洋中的塑料制品还会渗出有毒的化学添加剂等物质,影响一种光合细菌——原绿球菌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它们生产了全球10%的氧气。 治理环境污染  刻不容缓 塑料垃圾造成的海洋污染对动物存在巨大威胁,所有的物种都受到影响。 在北太平洋,30%的鱼会吃下塑料,这对它们是致命的。 而塑料中的毒素,最终则会回到人类的餐桌上。 人类的行为加之洋流导致塑料垃圾集中在一起,分布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印度洋中部,造成污染。 人们把海洋上漂浮的塑料垃圾整体称作“第七大陆”。 这些塑料垃圾都是一些难以辨认的物体,也包括常见的瓶盖和塑料袋。 在美国摄影师亨利·菲尔航拍的镜头中,我们以为看到了“自然奇观”。